警告信號的級別如何解讀?

警告信號的級別如何解讀?

警告級別代表天氣的嚴重程度及應對行動:

- 颱風信號範例:1號表示留意,風力較弱;8號表示增強風力,避免戶外活動;10號表示颶風級風力,必須尋求室內避護。

- 暴雨信號範例:黃色警告表示中等降雨,規劃行程;紅色表示大量降雨,學校可能停課;黑色表示極端水浸風險,所有人士立即避難。

公眾可透過天文台網站查閱詳細分級表。

暴雨警告信號如何解釋?

分為三級:

- 黃色警告:每小時雨量30-50毫米,可能導致小規模水浸。

- 紅色警告:雨量50-70毫米,交通中斷風險高。

- 黑色警告:雨量超過70毫米,引發洪水或山泥傾瀉。

每級信號附建議,如停課安排或緊急疏散,應追蹤應用程式實時更新。

市民如何獲知黑色暴雨警告信息?

市民可透過多個官方管道獲取:香港天文台網站(即時更新警告)、MyObservatory APP(推送通知)、電視台及電台廣播(如無線電視)。

另外,渠務署設置水浸警告系統,連結天文台數據。

建議訂閱電子警示或使用智能裝置設定警報。

訊息包含生效時間、取消預告及具體安全建議。

黑色暴雨警告下公共交通如何運作?

黑色暴雨期間,部分公共交通(如巴士、渡輪)可能暫停服務,地鐵則會維持有限度運作,但可能延誤。市民應避免外出,並留意天文台及運輸署最新公告。

如何獲取即時的天氣警告資訊?

可透過多元渠道接收:

- 數位平台:天文台官方網站、手機應用程式提供即時推送和地圖預報。

- 媒體管道:電台及電視台廣播定期更新,社交媒體(如Facebook專頁)分享最新動態。

- 公眾服務:政府訊息系統(如1823熱線)和社區警報系統協助傳播。

建議定期檢查來源以應對突發事件。

暴雨警告信號何時會取消?

當雨勢減弱且預測未來2小時內不再達警告標準,天文台會取消信號。市民仍需留意「雷暴警告」或「山泥傾瀉警告」是否仍然生效。

天文台的警告準確性如何?

香港天文台採用先進技術(如氣象雷達和全球模型),準確性高,但仍有不確定性:

- 優勢:數據驅動預測降低誤差率,歷史事件(如2018年颱風「山竹」)顯示及時警報有效。

- 挑戰:突發天氣變化可能導致調整警告,公眾應以預防優先。

- 進步:持續研發提升預測精度,減少假警報發生頻率。

建議結合多來源資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