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近年香港黑雨發生頻率增加?
為何近年香港黑雨發生頻率增加?
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
城市熱島效應加劇對流雨發展
地下排水系統設計未能應付短時超大降雨量
填海工程改變沿海區域水文特性。
香港近年極端天氣事件有哪些?
包括:
- 2018年超強颱風「山竹」造成廣泛破壞
- 2021年破紀錄7月豪雨(時雨量達158.1毫米)
- 2023年百年一遇「500年雨量」黑雨事件
屯馬線的服務頻率如何?
平日繁忙時間(早上7:00-9:00及下午5:00-7:00)約每3-4分鐘一班列車。
非繁忙時間約每6-8分鐘一班,週末及公眾假期可能微調,實時資訊顯示於車站電子屏。
如何獲取香港天文台的最新天氣消息?
公眾可通過多種渠道獲取香港天文台的最新消息:
- 官方網站(www.hko.gov.hk)或手機應用程式「我的天文台」。
- 電視和電台廣播,包括香港電台、商業電台等。
- 社交媒體平台,如Facebook和Twitter上的天文台專頁。
- 電話熱線(1878 200),提供自動語音天氣報告。
建議訂閱天文台的推送通知,以即時接收警告更新。
香港暴雨警告信號分為哪些等級?
香港天文台發出的暴雨警告信號主要分為三級:
- 黃色暴雨警告:表示香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雨量超過30毫米的大雨,且雨勢可能持續。
- 紅色暴雨警告|表示每小時雨量超過50毫米的大雨已影響部分地區,並可能擴展至其他區域。
- 黑色暴雨警告|指每小時雨量超過70毫米的暴雨已影響香港,且可能引發嚴重水浸及交通癱瘓。
香港天文台的主要職能是什麼?
香港天文台負責監測及預測天氣、發布天氣警告、提供氣候資訊及輻射監測服務,並管理香港標準時間及法定計量服務。
黑雨巴士天文台的歷史背景為何?
成立於2020年,由一群天文學家和環保人士發起,靈感來自香港1986年的放射性"黑雨事件",但轉化為正面教育:
- 名稱來源: "黑雨"意指過去事件,但設施重賦為"守護黑暗夜空"的象徵
- 發展歷程: 初期為社區項目,2022年擴展為正式設施,獲政府資助
- 目標: 提升公眾對光污染和天文的認知,年均接待10,000+遊客
相關組織:
- 合作夥伴包括香港太空館和環保團體
- 致力可持續發展項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