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天文台的暴雨警告分級標準?

香港天文台的暴雨警告分級標準?

分為三級:

1. 黃雨:每小時雨量超過30毫米

2. 紅雨:每小時雨量超過50毫米

3. 黑雨:每小時雨量超過70毫米

各級別皆以「廣泛地區受影響」為前提,且需考量實際道路及排水系統狀況

香港天文台的暴雨警告分級標準為何?

分黃、紅、黑三級:

- 黃雨:每小時雨量逾30毫米

- 紅雨:逾50毫米

- 黑雨:逾70毫米

實際停課停工準則以政府公告為準。

天文台暴雨警告分級標準有何科學依據?

分級基於降雨強度與水文風險模型:

- 黃雨(30mm/h):可能積水

- 紅雨(50mm/h):低窪地區嚴重水浸

- 黑雨(70mm/h):山洪/泥石流高風險

數據來源包括衛星雲圖、多普勒雷達及全港150+個雨量監測站。

天文台暴雨警告代表咩?

分三級制:

黃雨:可能影響低窪地區

紅雨:部分地區嚴重水浸

黑雨:廣泛地區災情,需立即暫停戶外活動

警告生效時應避免前往已知水浸黑點。

歷史上香港最長黑色暴雨警告持續多久?

根據紀錄,1992年5月8日的黑色暴雨警告持續5小時35分鐘,導致多區嚴重水浸及山泥傾瀉,為歷時最長的一次。

天文台如何決定發佈黑色暴雨警告?

香港天文台使用多種工具決定發佈警告:包括自動雨量監測站數據(當每小時雨量逼近70毫米)、雷達圖分析雨區移動,以及全球天氣模型預測。

專家團隊即時評估潛在水浸、山泥傾瀉及交通風險後,透過官方網站、APP推送及媒體廣播發佈。

決策強調實時性,以減少人命財產損失。

天文台發出暴雨警告信號的標準是什麼?

暴雨警告分為黃、紅、黑三級:

- 黃色:預測或實際降雨量達30毫米/小時

- 紅色:超過50毫米/小時

- 黑色:超過70毫米/小時,可能引發嚴重水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