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文台發出暴雨警告信號的標準是什麼?

天文台發出暴雨警告信號的標準是什麼?

暴雨警告分為黃、紅、黑三級:

- 黃色:預測或實際降雨量達30毫米/小時

- 紅色:超過50毫米/小時

- 黑色:超過70毫米/小時,可能引發嚴重水浸

天文台發出黑色暴雨警告時交通服務會如何調整?

黑色暴雨警告生效期間,地鐵及部分巴士路線會維持有限度服務,渡輪服務可能全面停航,駕駛者應避免前往低窪地區。建議市民透過「交通消息天文台」App實時查詢最新交通狀況。

天文台發出黑雨警告後,上班如何安排?

僱主應遵循勞工處指引:在黑雨警告生效期間,員工無需上班;若已到達工作地點,應留在原地直至警告解除或安全離開。員工應留意公司通知系統。

寒冷天氣警告發布標準是什麼?

當市區氣溫預測降至12°C以下,或已受寒冷影響時,會發布黃色警告。若持續低溫且影響範圍擴大,可能升級為紅色或黑色警告。

天文台暴雨警告分級標準有何科學依據?

分級基於降雨強度與水文風險模型:

- 黃雨(30mm/h):可能積水

- 紅雨(50mm/h):低窪地區嚴重水浸

- 黑雨(70mm/h):山洪/泥石流高風險

數據來源包括衛星雲圖、多普勒雷達及全港150+個雨量監測站。

天文台暴雨警告代表咩?

分三級制:

黃雨:可能影響低窪地區

紅雨:部分地區嚴重水浸

黑雨:廣泛地區災情,需立即暫停戶外活動

警告生效時應避免前往已知水浸黑點。

極端情況天文台的啟動標準是什麼?

啟動標準需符合以下條件:

1. 天文台已發出八號或更高熱帶氣旋警告;

2. 災害性天氣(如狂風、暴雨、洪水)嚴重威脅公共安全;

3. 政府評估認為常規應變措施不足以應對。

宣布後,狀態至少維持至天文台改發三號風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