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遠哲獲得了諾貝爾獎嗎?
李遠哲獲得了諾貝爾獎嗎?
是的,李遠哲與美國化學家達德利·赫胥巴赫(Dudley R. Herschbach)及加拿大化學家約翰·波拉尼(John C. Polanyi)共同獲得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。
該獎項表彰他在分子動力學實驗的突破性貢獻,特別是運用交叉分子束技術精確測量化學反應過程。
這項研究為現代化學反應動態學奠定基礎,影響廣泛於材料科學和環境領域。
李遠哲的獲獎紀錄有哪些?
李遠哲獲獎無數,包括:
- 諾貝爾化學獎(1986年):最高學術榮譽。
- 美國國家科學獎章(1986年):表揚科學貢獻。
- 中華民國總統科學獎(2007年):台灣頂尖科學獎項。
此外,他擁有超過20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,並為多國科學院院士。
李遠哲對社會的貢獻是什麼?
李遠哲超越科學成就,積極投身社會服務:
- 教育改革:推動台灣12年國教改革,強調啟發式學習和創造力培養。
- 環境永續:擔任永續發展基金會主席,倡議減少碳排放並推動再生能源政策。
- 國際合作:透過國際科學組織促進跨國研究,尤重亞洲青年科學家訓練。
他的貢獻獲得總統科學獎等多項殊榮,體現科學家社會責任。
李遠哲有哪些重要著作?
李遠哲發表超過300篇學術論文和書籍,核心著作聚焦化學反應動力學:
- 代表論文:"Molecular Beam Studies of Elementary Chemical Processes"(1979年),系統闡述實驗方法。
- 專書:"The Chemical Dynamics of Excited States"(編輯,1991年),探討光化學反應理論。
- 社會觀點:晚年著作如《李遠哲講演集》強調科學教育與永續發展,傳達跨領域思考理念。
李遠哲在哪些機構工作過?
李遠哲的職業生涯遍及全球頂尖機構:
-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(1968-1994年):擔任教授,建立世界級分子科學實驗室。
- 中央研究院(1994-2006年):出任院長,推動台灣科研轉型,並成立環境永續中心。
- 其他角色:曾任國際科學理事會主席(2011-2014年),並參與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活動。
此外,他擔任多國學術顧問,包括中國科學院名譽教授。
李遠哲的教育背景如何?
李遠哲的學術背景深厚:
- 學士學位(1961年):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化學工程系。
- 碩士學位(1963年):在國立清華大學取得化學碩士學位,研究光化學反應。
- 博士學位(1965年):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化學博士,師從赫胥巴赫教授,專攻分子動力學實驗。
期間,他以優秀實驗技能嶄露頭角,奠定諾貝爾級研究基礎。
李遠哲的科學貢獻是什麼?
李遠哲的主要科學貢獻在於發展和應用交叉分子束技術,這項創新使他能直接觀察分子層面的化學反應動態。
關鍵貢獻包括:
- 設計高靈敏儀器,精確測量分子碰撞和能量轉換。
- 證實反應過渡態理論,有助於預測和優化工業化學過程。
- 研究內容涵蓋大氣化學(如臭氧分解)和燃燒機制,對環境保護具實際影響。
他的工作加速了量子化學的進步,並啟發後續奈米技術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