屈公病的潛伏期有多長?
屈公病的潛伏期有多長?
屈公病的潛伏期從被帶病毒蚊子叮咬到症狀出現,通常為2至7天,多數在3-5天內發作。潛伏期長短受病毒量、宿主免疫力影響:免疫力低下者可能較短(約2天),健康者最長可達12天。潛伏期無症狀但已具傳染性,蚊子叮咬感染者在潛伏期即能播毒。監測重點在暴露後追蹤10天;疑似接觸時及早篩檢PCR或抗體測試可確認診斷。流行區旅行返家後,應觀察症狀2週。
屈公病台灣
-
屈公病的潛伏期是多久?
-
屈公病的潛伏期是多久?
-
屈公病的預防疫苗目前有什麼發展?
-
屈公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?
-
屈公病的併發症有哪些?
屈公病症狀
-
屈公病的診斷方式是怎樣進行?
-
屈公病的治療方式?
-
屈公病的診斷方法?
-
屈公病的症狀有哪些?
-
屈公病的治療方法是什麼?
屈公病傳染
-
屈公病的併發症有哪些?
-
哪些地區是屈公病的高風險區?
-
屈公病的症狀有哪些?
-
屈公病的症狀有哪些?
-
屈公病的常見症狀有哪些?
屈公病
-
屈公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?
-
屈公病的併發症是什麼?
-
屈公病的主要症狀有哪些?
-
屈公病的流行季節是什麼時候?
-
屈公病的症狀有哪些?
屈公病是什麼
-
屈公病的治療方法是什麼?
-
屈公病的傳播途徑是什麼?
-
屈公病的治療方法是什麼?
-
屈公病如何傳播?
-
屈公病有疫苗嗎?
-
屈公病和登革熱有什麼區別?
-
屈公病和登革熱有何差異?
-
如果懷疑感染屈公病怎麼辦?
-
如何預防屈公病?
-
屈公病如何傳播?
-
屈公病是什麼?
-
如何預防屈公病?
-
屈公病在哪些地區流行?
-
屈公病是什麼?
-
屈公病疫苗是否可用?
-
屈公病是否致命?
-
台積電的保密協議有多嚴格?
-
屈公病是什麼?
-
基孔肯亞熱屈公病的高發地區在哪裡?
-
屈公病如何傳染?
-
屈公病和登革熱有何區別?
-
基孔肯亞熱屈公病的症状有哪些?
-
屈公病如何診斷?
- - RT-PCR(早期檢測病毒RNA)
- - 血清學測試(ELISA檢測抗體,適合症狀後期)
-
屈公病會引起什麼併發症?
-
屈公病和登革熱有什麼區別?
-
如何預防屈公病?
-
台灣的屈公病疫情如何?
-
屈公病是什麼?
-
哪些地區是屈公病高風險區?
-
屈公病有疫苗嗎?
-
如何預防屈公病?
-
如何預防屈公病傳染?
-
屈公病是如何傳播的?
-
屈公病是什麼?
-
屈公病會致命嗎?
-
如何預防屈公病?
-
屈公病如何傳染?
-
屈公病是什麼?
-
有治療基孔肯亞熱屈公病的特效藥嗎?
-
屈公病可能引發哪些併發症?
-
屈公病在全球哪些地區流行?
-
屈公病和登革熱有什麼區別?
-
夏天香港有多热
屈公病的潛伏期通常為2到7天,極少數案例可延長至12天。這是指從感染病毒到症狀出現的時間間隔,期間感染者可能無任何症狀,但蚊子叮咬時可傳播病毒。
屈公病潛伏期通常為3-7天,但也可能延長至2-12天,期間感染者可能無症狀。這段時間後症狀才會顯現,需及早檢測以避免傳播。
現無商業化屈公病疫苗,但研發進展包括:
- 候選疫苗:多種疫苗進入臨床試驗(如減毒疫苗),顯示初步安全性和效果。
- 全球倡議:世界衛生組織(WHO)推動疫苗開發,目標未來5-10年內批准。
- 預防替代:疫苗尚未推出前,持續依賴蚊子控制計劃和公衛教育,減少傳染風險。
屈公病無特效抗病毒藥物,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:
- 症狀緩解:口服乙醯胺酚(paracetamol)減輕發燒和疼痛,避免使用阿斯匹靈(aspirin)以防出血風險。
- 補水休息:多喝水預防脫水,確保充足休息。
- 物理治療:針對慢性關節痛,進行熱敷或冷敷,並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做伸展運動。
- 醫療諮詢:如症狀惡化或出現出血徵兆,立即就醫進行檢查和治療。
常見併發症包含:
- 慢性關節痛:可能持續數月,影響生活
- 神經系統問題:如腦膜炎或神經炎
- 其他:孕婦感染可能傳給胎兒,導致先天缺陷
高風險群如老年人或免疫低下者需及早醫療介入。
屈公病的診斷需透過實驗室檢測,流程結構如下:
1. RT-PCR檢測:在發病後第一週內取血液樣本,檢測病毒RNA,適合早期診斷。
2. 血清學測試:發病一週後進行,檢測IgM抗體(急性感染)和IgG抗體(過往感染)。
檢測應由醫療機構執行,並排除登革熱或寨卡病毒等其他蚊媒病。如出現症狀,建議盡速就醫驗血確認。
目前無特效藥,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:
- 緩解症狀:用撲熱息痛退燒,避免阿斯匹靈以防出血
- 補水休息:補充水分和足夠休息加速恢復
- 物理治療:關節痛嚴重時建議物理治療減輕疼痛
若出現慢性關節炎等併發症,需專科醫生治療。
診斷步驟包含:
1. 症狀評估:醫生詢問發燒、關節痛等病史
2. 實驗室檢測:血清測試(如ELISA)或分子檢測(如PCR)
3. 區分其他疾病:需排除瘧疾或茲卡病毒
確診後需向公共衛生部門報告疫情。
屈公病的症狀通常在感染後3-7天出現,包括:
- 高燒(可達39°C以上)
- 嚴重關節痛,影響手腕、腳踝和手指
- 頭痛、肌肉痛和疲勞
- 皮疹、噁心或嘔吐
關節痛可能持續數週,嚴重時影響日常活動。
目前無特效藥針對屈公病病毒,治療以支持性護理為主:
- 充分休息和補充水分
- 服用退燒止痛藥如撲熱息痛(避免阿司匹林以防出血)
- 物理治療緩解慢性關節痛
- 嚴重時需住院監測併發症。
症狀多在幾週內緩解,但關節痛可能持續。
屈公病併發症包括:
- 慢性關節炎,可持續數月或數年
- 眼部問題如結膜炎或葡萄膜炎
- 神經系統損傷,如腦膜炎或腦炎(罕見)
- 心臟或腎臟問題
高風險族群如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應更密切觀察。
屈公病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:
- 非洲、東南亞和印度次大陸
- 加勒比海、中南美洲
- 太平洋島嶼
雨季蚊子活動頻繁時風險增加,旅行者應查詢目的地疫情資訊。
主要症狀包括:
- 發燒:可持續2-5天
- 嚴重關節痛:關節腫脹,持續數週至數月
- 皮疹:通常在發燒後出現,發癢或疼痛
- 肌肉痛和頭痛
這些症狀類似登革熱,但關節痛更持久。
屈公病的典型症狀包括:1. 高燒(可能持續數天)。2. 劇烈關節痛,尤其影響手、腳、膝蓋關節。3. 肌肉痛和頭痛。4. 皮疹,通常出現在軀幹和四肢。5. 疲勞和噁心。6. 關節腫脹。這些症狀一般在感染後3-7天出現。
屈公病的症狀通常在感染後數天出現,主要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:
- 急性期(1-2周):高燒(可達39°C)、劇烈關節痛(集中在手腳小關節)、肌肉痛、頭痛、皮疹(紅斑狀或丘疹狀)、噁心嘔吐和疲勞。
- 慢性期:部分患者關節痛持續數月到數年,稱為慢性屈公病關節炎,嚴重影響日常生活。其他症狀包括眼紅或結膜炎。症狀類似登革熱,但關節痛通常更嚴重。
目前屈公病沒有特效藥治療,主要採用支持性療法:1. 休息和補充足夠水分。2. 使用止痛藥,如乙醯胺酚(acetaminophen),緩解發燒和疼痛。3. 避免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(NSAIDs),以防止出血風險。4. 如有嚴重症狀,需尋求醫療協助。
屈公病併發症包括:1. 慢性關節炎,可能持續數月至數年。2. 神經系統問題,如腦膜炎。3. 心臟併發症,如心肌炎。4. 眼部問題,如結膜炎。高風險族群如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需特別監護。
屈公病症狀通常在感染後2-7天出現:
- 高燒(可達39°C以上)
- 關節疼痛,集中在手腕、膝蓋和腳踝
- 皮疹(多出現在軀幹和四肢)
- 頭痛、肌肉疼痛
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疲勞或噁心,症狀一般持續1-2週,但關節痛可能持續數月。
屈公病在熱帶地區全年發生,高峰與雨季相關:
- 台灣:夏季至初秋(6-10月),因蚊子孳生旺盛
- 風險高於冬季,尤其雨後積水增加
民眾應加強防蚊,關注衛生部門的疫情警告。
屈公病的典型症狀通常在感染後2-7天出現,包括:
1. 發燒:突發高燒達39°C以上,持續數天。
2. 關節痛:嚴重肌肉和關節痛,主要影響手腕、腳踝和小關節,導致行動困難。
3. 皮疹: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,多數在發病後3-5天開始。
4. 頭痛和疲勞:劇烈頭痛和全身乏力。
其他症狀可能包括噁心、嘔吐和結膜炎。急性期約持續7-10天,但20-50%患者可能轉為慢性關節痛,持續數月或數年。與登革熱相似,但屈公病關節痛更為明顯。如有疑似症狀,應立即就醫檢測。
屈公病無特效抗病毒藥物,治療以症狀緩解和支持性療法為主:
1. 休息和水分補充:充分休息和攝取水分預防脫水。
2. 止痛退燒:服用對乙醯氨基酚緩解發燒和疼痛,避免阿司匹林(可能加劇出血風險)。
3. 關節照護:物理治療如熱敷或溫和運動減輕慢性關節痛。
4. 醫療監測:嚴重者需住院治療,以防併發心肌炎或神經病變。
多數患者2週內康復,但慢性期可持續物理復健。自我管理時勿自行使用消炎藥,應諮詢醫生。目前無預防疫苗,疫苗研發中。
屈公病主要透過被感染的蚊子叮咬傳播,媒介包括埃及斑蚊、非洲斑蚊等斑蚊屬蚊子。人類不會人傳人:
- 蚊子叮咬感染者後,再叮咬健康人即可傳播
- 在台灣,風險區域為南部熱帶地區
預防關鍵在蚊媒控制,如清除積水和使用防蚊液。
目前無特效藥,治療以症狀緩解為主:
- 使用止痛藥(如撲熱息痛)減輕關節痛和發燒
- 避免阿斯匹靈以防出血風險
- 多休息、補充水分
多數患者於數週內自行康復,但高風險族群(如老年人)需醫學監控預防併發症。
病毒主要通過感染蚊子的叮咬傳播:
- 媒介蚊類: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
- 感染方式:病毒存在於患者血液中,蚊子叮咬後攜帶病毒傳給他人
- 潛伏期:通常2-7天
傳播高峰期在雨季或蚊蟲孳生較多的環境。
截至2023年,全球尚未批准屈公病疫苗上市。疫苗研發正加速進行:
1. 在研候選:多種疫苗如病毒樣顆粒或mRNA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,目標預防病毒株主流型(如ECSA和亞洲型)。
2. 試驗進展:一期試驗顯示良好耐受性,預計未來5年可能獲批。
3. 替代預防:建議高風險群(如流行區居民)強化蚊防,旅行者接種相關疫苗如日本腦炎。
疫苗缺位下,預防靠源頭控制。WHO將屈公病列優先研發疾病,未來可能整合至熱帶病疫苗組合。
屈公病和登革熱同為蚊媒病毒病,但差異顯著:
1. 病原體:屈公病由屈公病毒引起,登革熱由登革病毒(分四型)造成。
2. 症狀重點:屈公病以劇烈關節痛為核心,多影響小關節;登革熱突出高燒、頭痛和潛在出血風險(如登革出血熱)。
3. 持續時間:屈公病慢性關節炎可能數年,登革熱急性期短但復發風險高。
4. 傳播方式:同為埃及斑蚊媒介,但登革熱人對人傳播更易大流行。
5. 診斷與治療:血液檢測可區分;屈公病無疫苗,登革熱有部分國家批准疫苗。預防措施相似,需加強蟲媒控制。
差異點包括:
- 病毒類型:屈公病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,登革熱由登革病毒引起
- 症狀重點:屈公病關節痛更嚴重持久,登革熱則以高燒和出血風險為主
- 治療:兩者均無特效藥,但併發症管理不同
診斷需靠實驗室檢測如PCR測試來區分。
疑似感染屈公病時的應急步驟:
1. 立即就醫:告知醫生旅行史和接觸史,進行PCR或血清學檢測確認診斷。
2. 症狀管理:避免劇烈活動,補充水份和休息;用醫生開立的止痛藥。
3. 防蚊隔離:避免蚊叮以防傳播他人,居家隔離至症狀消退。
4. 通報追蹤:報告衛生單位,協助疫情調查;接觸者觀察2週。
5. 長遠照護:慢性期復健時諮詢復健科治療關節炎。
多數病例可在2週內康復,但需監測併發症如腎功能異常。資源:參考WHO或地方衛生局官網指引。
預防屈公病需綜合個人和社區措施:
1. 蚊蟲控制:清除積水容器減少孑孓孳生,定期清掃環境。
2. 防蚊保護:外出穿淺色長袖衣物,塗抹含DEET的驅蚊劑。
3. 居家防護:安裝紗窗蚊帳,使用電蚊香或捕蚊器。
4. 旅行注意:避免前往流行區;若必須前往,請事先查詢當地疫情,並打黃熱病疫苗(因常共流行)。
5. 社區協力:參與滅蚊活動,報告積水點。目前無特效疫苗,預防靠避免蚊叮最有效。有症狀時及早隔離和就醫,防擴散。
屈公病主要透過蚊子叮咬傳播,媒介物種包括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,這些蚊子攜帶屈公病毒後叮咬人類時注入病毒。蚊子通常在叮咬感染者後成為帶病毒者,病毒在蚊子體內複製後再傳播給其他人。傳播途徑有:
1. 蚊子媒介:主要途徑,蚊子活躍於潮濕熱帶地區的日間。
2. 母嬰垂直傳播:孕婦感染可能將病毒傳給胎兒,但機率低。
3. 輸血或器官移植:罕見案例經血液傳播。
人類對人類的直接接觸不會傳播。預防重點包括消除積水蚊蟲孳生地、使用蚊帳和驅蚊劑,尤其在流行區旅行時。
屈公病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傳染病,主要通過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傳播。
症狀包括高燒(可達39-40°C)、劇烈關節痛、肌肉痛、頭痛、皮疹和疲勞。
這種疾病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如非洲、亞洲和美洲部分地區。
預防關鍵在於控制蚊蟲孳生和使用防蚊措施。
預防措施包括:
- 防蚊用品:使用DEET驅蚊劑,穿長袖衣褲
- 環境管理:清除積水容器如桶罐,防止蚊蟲孳生
- 居家防護:裝設紗窗紗門,使用蚊帳
旅行時避免前往高風險地區,並接種相關疫苗(若可用)。
屈公病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,高發區包括:
1. 亞洲:東南亞國家如泰國、馬來西亞和印度近年頻傳疫情;台灣曾有境外移入案例。
2. 非洲:起源地坦桑尼亞和肯亞,西非奈及利亞等持續流行。
3. 美洲:2013年起在巴西、墨西哥等地爆發大規模疫情。
4. 島嶼地區:加勒比海諸島和太平洋島嶼報告病例增加。
WHO資料顯示全球逾百國曾受影響,流行受氣候變遷和旅遊增溫加劇。旅遊警示建議出發前查詢CDC網站,歸國後監測症狀。
屈公病是一種由屈公病毒引起的蟲媒傳染病,主要透過帶病毒的蚊子叮咬傳播給人類。這種病毒屬於披膜病毒科,名稱源自非洲斯瓦希里語「chikungunya」,意為「扭曲」,描述患者關節劇痛導致的扭曲姿勢。屈公病最早在1952年發現於坦桑尼亞,近年來在全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爆發,包括亞洲、非洲和美洲。常見症狀包括發燒、劇烈關節痛和皮疹,雖然多數患者在數週內康復,但少數可能出現慢性關節炎等後遺症。預防關鍵在於控制蚊蟲孳生和使用驅蚊劑。
目前尚未廣泛應用:
- 研究進展:多種候選疫苗在臨床試驗階段
- 現有措施:預防重點在蚊控和個人防護
WHO建議高風險地區實施社區滅蚊計劃控制疫情。
一般致死率低:
- 風險極小:多數患者可康復,但關節症狀或延長
- 罕見死亡:僅見於年老或有嚴重共病患者
及時診斷和支持治療可大幅降低風險。
台積電保密協議特點:
- 涵蓋在職與離職後義務
- 技術範疇定義極廣
- 違約金設定高昂
- 跨境法律適用條款
- 舉證責任特殊約定
屈公病是一種由屈公病毒(Chikungunya virus)引起的病毒感染疾病,主要發生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。這種病毒透過伊蚊叮咬傳播給人類,主要病媒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。屈公病名稱源於非洲土語,意為「彎腰的疾病」,形容患者因劇烈關節痛而無法挺直身體的姿態。症狀通常在感染後4-7天出現,包括高燒、關節痛、皮疹和肌肉痛等,多數人會在1-2周內康復,但關節痛可能持續數月或更長。
基孔肯亞熱屈公病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,高發區包括:
- 非洲:源頭地區如坦尚尼亞、肯亞、烏干達,時有爆發
- 亞洲:印度、泰國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和印尼等地,都市區常見
- 美洲:自2013年起傳入,加勒比海國家、巴西和墨西哥病例增加
- 歐洲和澳洲:偶在夏季由輸入病例引致本土傳播
風險隨氣候變化上升,旅行前應查詢當地衛生公告(如WHO或CDC),返國後監控症状。
屈公病主要透過蚊子叮咬傳染,當一隻感染病毒的蚊子叮咬人類時,會將病毒傳播進入人體血液系統。最常見的病媒蚊是埃及斑蚊(Aedes aegypti)和白線斑蚊(Aedes albopictus),這些蚊子在積水容器中滋生。屈公病毒無法直接人傳人,但極少數情況下,孕婦可能透過胎盤將病毒傳給胎兒。預防傳染的重點在於控制蚊子滋生:清除積水、使用驅蚊劑、安裝紗窗和穿著防護衣物。
屈公病與登革熱區別主要在於:1. 屈公病特徵是劇烈關節痛,而登革熱更常出現肌肉痛和骨頭痛。2. 屈公病皮疹較早出現,登革熱則多在發燒後期。3. 登革熱有出血風險,屈公病則較少。4. 兩者病毒不同,但傳播方式相似。
基孔肯亞熱屈公病的症状通常急劇出現,可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。
急性期症状(感染後2-7天開始)包括:
- 高燒:體溫迅速上升至攝氏39-40度,持續2-3天
- 嚴重關節痛:影響手腕、腳踝、手指和膝蓋等關節,導致活動受限
- 肌肉痛和頭痛:全身性不適,類似流感
- 皮疹:發燒後幾天出現紅斑或丘疹,主要分佈於軀幹和四肢
- 其他:噁心、疲勞、結膜炎
慢性期可能持續數月到數年,約50%患者持續關節僵硬和疼痛,少數出現神經併發症如腦膜炎或心肌炎。症状與登革熱相似,但關節痛更顯著,且出血風險較低。
診斷步驟結構化:
1. 臨床評估:醫師判斷症狀(如關節痛、發燒)
2. 實驗室測試:
3. 區分其他疾病:排除登革熱或茲卡病毒
確診後須通報衛生單位以監控疫情擴散。
常見併發症包括:
- 慢性關節炎:影響約30-40%患者,疼痛持續數月
- 神經系統問題:如腦膜炎或周邊神經病變(較少見)
- 眼部炎症:可能導致視力模糊
高風險群(嬰兒、慢性病患者)應及早治療降低風險,多數輕症可完全康復。
區別如下:
- 病原體:屈公病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,登革熱為登革熱病毒
- 症狀:屈公病以關節劇痛為主,登革熱可能導致出血或休克
- 併發症:屈公病易造成慢性關節炎,登革熱有高死亡風險
- 診斷:均需實驗室測試(RT-PCR),但傳播蚊種相似,預防策略共通。
預防措施聚焦蚊媒管理:
1. 清除居家積水(如盆栽、水桶),防止蚊子孳生
2. 外出時使用DEET防蚊液,穿長袖衣物
3. 安裝紗窗、蚊帳,避免黃昏或黎明外出
4. 旅行高風險區(如東南亞)可諮詢醫師建議
台灣政府定期噴灑消毒藥劑提升防疫意識。
台灣屈公病多為輸入病例,源自東南亞或非洲地區:
- 每年報告約數十例,主要由旅行感染
- 本地傳播風險低,但有零星爆發紀錄(如2019年新北市)
防疫措施包括加強入境檢疫、社區蚊媒監測,並鼓勵民眾通報疑似症狀。
屈公病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傳染病,主要通過被感染的蚊子(如埃及斑蚊)叮咬傳播。常見症狀包括高燒、劇烈關節疼痛、皮疹等。在台灣,它被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,衛生部門會監控輸入病例並執行防蚊措施。
屈公病高風險地區包括:1. 東南亞國家,如泰國、馬來西亞。2. 非洲地區,如坦尚尼亞。3. 美洲熱帶區,如巴西。4. 印度和太平洋島嶼。出國旅遊前應查詢疫情資訊,做好防蚊準備。
目前屈公病沒有已批准的疫苗,但預防措施是關鍵:1. 研究階段有疫苗在開發中。2. 加強個人防護和環境衛生可有效降低風險。3. 如出現症狀,應及早就診控制病情。
預防屈公病的有效方法包括:1. 使用防蚊液,含DEET等成分。2. 穿著長袖長褲,減少皮膚暴露。3. 安裝蚊帳或使用電蚊拍。4. 清理居家環境,移除積水容器,減少蚊子滋生。5. 避免在蚊子活躍時段外出,如黃昏。
預防屈公病需從蚊子控制著手,結構分為以下策略:
1. 環境管理:定期清理居家積水容器(如花盆、輪胎),避免蚊子滋生。
2. 個人防護:在戶外時使用含DEET或picaridin的驅蚊劑,穿長袖衣物和長褲。
3. 居家防護:安裝紗窗和紗門,使用空調或蚊帳減少蚊蟲接觸。
4. 旅行預防:前往流行區(如東南亞或非洲)前查詢疫情,並在旅行後監測症狀。
屈公病傳播途徑主要透過病媒蚊叮咬:1. 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主要傳播者。2. 當蚊子叮咬感染屈公病毒的動物或人類後,再叮咬他人,就會將病毒傳播。預防重點包括清除積水、避免蚊子滋生。
屈公病是一種由屈公病毒引起的蚊媒傳染病,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叮咬傳播,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。
屈公病致死率極低,多數患者能完全康復。死亡案例罕見,通常與其他健康問題如高齡、慢性病或免疫功能缺陷相關。及時症狀管理和預防感染是關鍵。
預防屈公病需採取綜合措施:
- 使用含有DEET或埃卡瑞丁的驅蚊劑
- 穿著長袖衣褲,減少皮膚暴露
- 清空積水容器,消滅蚊子孳生地
- 安裝紗窗和使用蚊帳,特別在黃昏和黎明蚊子高峰期
在流行地區旅行時,應注意當局發佈的衛生警告。
屈公病的傳染途徑主要透過特定蚊子叮咬,常見的媒介包括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。病毒可在蚊子體內複製,叮咬人類時傳入血液系統。人與人之間不直接傳染,但孕婦可能傳給胎兒。
屈公病,又稱為基孔肯雅熱,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傳染病。病毒主要透過受感染的蚊子叮咬傳播給人類。這種疾病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名稱源自非洲語言,意為「彎腰」,形容患者因關節劇痛而屈身的姿勢。
目前沒有針對基孔肯亞熱屈公病的特效抗病毒藥物。治療以支持性護理為主,目標是緩解症状和預防併發症:
- 藥物治療:撲熱息痛(Paracetamol)用於退燒止痛;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非類固醇抗炎藥(如布洛芬),以防在可能共存登革熱時增加出血風險,可在醫生指導下短期使用
- 居家護理:多休息、補充水分和電解質;關節痛嚴重時,可冷敷和物理治療維持活動能力
- 監控併發症:嬰兒、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需監測心肌炎或腦膜炎跡象,必要時住院
- 慢性期管理:長期關節痛採用溫和運動、止痛藥或類固醇注射
多數患者1-2週恢復,但關節問題需隨訪。
雖多數人康復良好,屈公病仍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:
- 關節問題:約30-40%患者發展慢性關節炎,持續疼痛影響活動能力。
- 神經系統疾病:罕見腦膜炎或腦炎,導致頭痛或意識混亂。
- 心臟影響:心肌炎或心律不整,需心臟科監測。
- 眼部問題:葡萄膜炎或視網膜炎,需眼科治療。
高風險群為老年人、免疫低下或慢性病患者,應在症狀出現時尋求醫療評估。
屈公病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,高風險區包括:
- 非洲:東非(如坦桑尼亞、肯尼亞),病毒起源地。
- 亞洲:印度、泰國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印尼等熱帶國家的城市和鄉村區。
- 美洲:拉丁美洲如巴西、哥倫比亞,近年疫情上升。
- 太平洋島嶼:如斐濟和湯加。
流行因素包括氣候變暖、都市化和旅遊增加,導致蚊子密度升高。
屈公病和登革熱都透過伊蚊傳染,症狀相似但關鍵區別包括:
- 病毒不同:屈公病毒屬阿爾法病毒屬,登革病毒屬黃病毒屬。
- 症狀特點:屈公病以劇烈和長期關節痛為主,登革熱更易引發血小板減少和出血症狀。
- 診斷方法:血液檢測可區分,RT-PCR檢測確認病毒類型。
- 預防和治療:預防措施相同(蚊子控制),治療皆為支持性療法,但登革熱嚴重時需輸液治療。
夏季极端炎热,尤其在城市地区。
日间温度:常达30°C至35°C,湿度80%-90%导致体感温度更高。
热浪期间:易出现中暑风险,天文台会发出酷热警告。
降温建议:多喝水,穿宽松衣物,避免正午外出。